在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博士的處境困難的時候,收到中大出版社寄來的幾本新書,開始閱讀。
這本比較特別,是一群外國人學中文的思想體驗。中文大學還出版了中譯本。
我喜歡這句名言:「學會第二種語言,就擁有了第二個靈魂。」
學一科外語,不只是為了應用和賺錢,不止為了溝通,而是神奇地擁有一線窗口,擁有另一個世界,同時擁有第二個人生。
以此為宗旨,就要同下苦功。無論英文、法文、日文、德文,千萬不要以為足夠旅遊或移民應付日常生活已經學通,其中的多層次,一生繼續挖掘,也嫌時間不夠。
即使英文,在終身繼續學習的同時,也就移步換景,不斷在牆壁上摸索,多發現幾度暗門,窺見文化的福地洞天。
例如,英文的Bungalow來自何處,為什麼有這裏建築物;打一個噴嚏,為何會說God bless you , 都與歷史有關係。循着這個層次摸索下去,與其他語文比較下去,就發覺這一生很不夠用。
外國人學中文,尤其西方人,面對即是一生的時間有限。
學中文,幾十年前的西方人,也一樣是為了打入中國市場。但是當他們在中國市場遇到種種奇幻荒誕的現象,繼而就會發現只有語文知識不夠,還要讀中國的政治。
但是中國的政治又有三千年歷史,而中國歷史的帝王術、奴才學、太監妃嬪的心計,與中國小農社會經濟交織,從而必要了解中國人的文化心理行為。
要讀到這個層次,一個西洋知識分子還要同時有自己的文化基礎:例如,一點羅馬帝國史的知識,英國的君主立憲,與中國的帝王史平行並讀,比較研究,方有深入的心得。
但是由寄宿學校開始,即使升學牛津劍橋,西方文化知識才有點基礎。這時開始從頭讀中文或了解中國文化,還要在中國有切實的生活經驗。
由對中國文化知深奧產生傾慕開始,然後「燒傷了手指」( Get your finger burnt ) 之後的幻想破滅;包括與共產黨幹部和女人金錢打交道,吃過很多虧,甚至像那兩個加拿大外交家一樣坐牢而不見天日,然後才要有能力將經驗實踐和本身的中西文化比較知識相結合,請問要幾多年?
但不論如何,西方世界已經認識到此一問題的迫切。香港和台灣的下一代呢?
省下每天玩電子遊戲或回應群組無聊問題爭議的兩小時,用在正經讀好一科外語之上。十年之後,你會提升和進步,不惑不躁,將會是另一階段層次的人。
由現在開始,尋找第二個靈魂。在一種外語的另一個平行時空裏,有另一個你,正靜候與你對話,正在等待你打開那扇暗藏的門。